评分2.0

丹道至尊

导演:冯小刚

年代:2020 

地区:欧洲 

类型:古装 萌宝 合集 日本 

主演:未知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2日 12:31

原标题:乌镇咖荟,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能物联产业发展

影视是视听结合的媒介内容形式,是门类综合的艺术呈现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近期,《从长城到马丘比丘》首映式将在秘鲁举办,《三体》等中国优秀影视作品也将在秘鲁展播,当地民众借此将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如何从影视合作洞见中拉文明对话?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北京外国语大学助理研究员杨宾指出,在中拉文明交流互鉴愈发热烈的氛围中,影视合作已成为中拉文化交流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将进一步促进中拉人文交流,增进民众彼此理解、相知相亲,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下一个十年贡献更多人文力量。

杨宾:中国和拉丁美洲虽然远隔重洋,分属不同半球,但双方友好交往的历史古已有之。16世纪中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马尼拉大帆船”,中国同拉美国家开始了贸易、文化和人员往来。19世纪初期,大批华人开始定居拉美各地,参与拉美建设。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及习俗文化带到拉美,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互通。例如在秘鲁,源自中文“吃饭”的“Chifa”已成为中餐的代名词。

中拉文明对话更加紧密。过去十年来,中拉双方的文化交流活动及文化节展的举办引人关注。依托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中拉人文交流走深走实,举办的中国—拉共体高级别学术论坛、中拉文化交流年、中拉媒体合作论坛等活动,为中拉文明交流提供了平台,丰富了人文交流的内涵,文化交流频次持续增多,交流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中拉文明对话更为直接。中拉地理位置相隔遥远,语言文化差异巨大。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拉民众对彼此文化的认知都建立在西方的“转译”或“转述”上,缺乏直观感受和面对面了解。近年来,随着中拉人文交流的拓展,越来越多拉美民众选择学习汉语了解中国,通过学术访问、文化交流、旅游等方式来到中国,面对面体验中国文化。同时,借助一些文化节展和民间交流活动,中国民众也更加直观地体验了拉美国家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中拉文明对话更加多元。中拉文化的互学互通带来了传播主体和文化交流领域的多元化。目前,中国已与17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结成了约180对友好城市关系。中国的一些城市举办了形式各异的中拉文化交流活动,使拉美文化对于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不再遥远。中拉双方在传媒艺术、文化产业领域的更具时代性的文化合作也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思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交往方兴未艾。中国传统思想与经典通过汉学家传播到拉美地区并进入拉美国家的教育体系。例如,某些拉丁美洲的大学就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纪录片搭建起中拉文明对话的“连心桥”。中拉合拍纪录片,打开了一扇了解彼此最为直观可感的“观察窗”。例如纪录片《从长城到马丘比丘》,用影像和故事串联起中国和秘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古迹,打造两国文明互鉴纽带。此外,中国与阿根廷合拍的系列纪录片《魅力阿根廷》、人文纪录片《跨越》,与智利合拍的《魅力智利》,与多米尼加合拍的纪录片《共舞》等,都生动记录了中拉现代化发展新成就,加深了双方的文化认知。

电影节展打造中拉视听交流的高端平台。借助影视节展,中拉电影人的交往合作日益加深。2018年,巴西电影首次走进中国商业影院,《尼斯:疯狂的心》成为首部商业化引进中国的巴西电影。而“中国电影周”在拉美的举办,让当地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中国电影。如今年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邀请巴西作为主宾国并设立巴西电影周,这是拉美国家第二次作为主宾国出现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无独有偶,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活动中,专门设置了“拉美风情”嘉年华,让中拉电影人有了更多交流机会,也使中国观众获得拉美电影背后的文化体验。

媒介融合开辟中拉影视剧集传播新空间。电视剧是中拉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电视荧屏共引进了30余部拉美电视剧。2014年以来,随着中拉关系日益紧密驯龙记,影视交往愈加频繁驯龙记,中国剧集开始涌现在拉美电视荧屏,《楚乔传》《温州一家人》等电视剧先后登录秘鲁国家电视台等多个拉美主流电视台。当地时间11月6日,秘鲁电视“中国时段”启动,为秘鲁和拉美观众带来《三体》《山海情》《玫瑰的故事》等数十部中国优秀视听节目。秘鲁也成为第四个开辟“中国时段”的拉美国家,在固定频道、固定时段、固定栏目常态化播出中国优秀视听节目。媒介融合是中国和拉美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而新媒体为中拉影视交流带来了新机遇。中国影视海外传播品牌“China Zone”在巴西开播,为巴西人民提供更多的观影渠道和更丰富的内容选择。在海外视频平台驯龙记,《外星女生柴小七》等中国网络剧集受到拉美观众欢迎。

同为“全球南方”成员,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有着独立自主、发展振兴的共同愿景,也面临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诸多共同课题。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的目的在人驯龙记,关键也在人。正因如此,文明对话与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故事,需要中拉共同写就,中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拉人文交流提供了不竭动力。展望中拉命运共同体的下一个十年,中拉人文交流必将为人类文明发展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完)

杨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常驻拉丁美洲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拉丁美洲影视文化、区域与国别影视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曾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文化研究》《中国电视》《当代电影》《对外传播》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在《光明日报》《环球时报》《解放军报》等报纸和杂志发表相关文艺评论和理论文章。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原标题: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赛博”水乡

由于太空条件极其苛刻,长期在轨工作对空间站动、静结构与机构的密封件使用寿命和性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航天科技四院42所为飞船及空间站提供的所有动、静结构与机构密封件可以防止舱外的辐照,耐受空间环境各种严苛的考验,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舱内仪器仪表的正常运行,为航天员提供了可靠的长寿命密封防护。此外,由该院42所研制的吸附药盘及“太空卫生间”组件等也是航天员重要的“生活用品”。

随着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一同被“打包”进太空“快件”中的,还有航天科技四院401所为问天实验舱提供的6组电机组件,包含步进电机、减速器、增速器等部件,应用于实验舱外机械臂的载荷适配器主动端机构中,通过电机组件的自动化控制,实现主动端和被动端的快速对接,为实验舱外开展大量暴露实验所需各类资源提供供给通道。

中新网上海11月16日电 (记者 殷立勤)11月16日,中国东航第二架“亚冬号”主题彩绘机正式亮相,作为哈尔滨亚冬会官方航空服务合作伙伴,开启这架A330宽体彩绘机的“亚冬空中大使”全球首航之旅。此次首航执行的MU6585航班,6时41分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起飞,8时53分顺利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全体机组和航班旅客共同见证首航成功,传递“共赴亚冬”“相约尔滨”的热情与期盼。

今年10月28日,东航携手形象代言人胡歌以及冬奥冠军申雪、赵宏博等隆重发布首架A320“亚冬号”主题彩绘飞机,并于10月30日哈尔滨亚冬会倒计时100天之际,从上海成功首航哈尔滨,哈尔滨以“水门仪式”迎接首架“亚冬号”。截至11月14日驯龙记,东航首架“亚冬号”彩绘机已累计执行了49个航班,承运旅客超过6600人次,到访了上海、哈尔滨、重庆、兰州、昆明、南京、合肥、杭州、沈阳、海口、青岛以及日本名古屋、韩国釜山等近20个国内外城市,持续发出亚冬之约。

相比第一架“亚冬号”,第二架彩绘机机型更大、飞得更远、体验更佳。该机选用了宽体机型空客A330-200,机身长度58.8米、翼展60.3米,客舱布局含17个公务舱、245个经济舱,具有国际远程飞行能力。除了执飞国内精品航线之外,还将执飞中国往返欧洲、大洋洲、日韩、东南亚等的国际航线,从而更好地向全世界宣传推广亚冬会。同时,该彩绘机装载了高速高质空中Wi-Fi功能,让飞行旅途“随时在线”,也方便旅客随时分享乘坐感受。

同时,该机亚冬元素的视觉体验也更“带感”。彩绘机在海口完成彩绘作业,采用“冰晶蓝”主题色系,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和“妮妮”的形象跃然而上,表现了哈尔滨的冰雪特色和东航连接世界的精彩。彩绘机客舱内部同样呈现着浓郁的亚冬元素和冰雪风格,小桌板、头片等均饰有亚冬会的会徽、吉祥物,而飞机舷窗加入的“窗花”元素,彰显了哈尔滨的特色与文化底蕴,更会在每一次航程中,让旅客仿佛置身冰雪飞舞,增添体验魅力。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欢迎您搭乘东航‘亚冬号’彩绘机首航主题航班,让我们在祖国的蓝天上,发出最响亮的‘冰雪之约’。激情尔滨、共赴亚冬……”,在海口飞往上海的首航航班上,客舱广播在万米高空响起。乘务员通过机上广播向旅客介绍了亚冬会的历史、项目等,并邀请旅客参与“亚冬知识我知道”互动问答,多位幸运旅客成功答题并获得了主题文创纪念品,更有幸运旅客获得“亚冬号”彩绘机模型。